第一部分:米升网
洪武三年,随着明朝局势的逐渐稳定,朱元璋终于开始分封那些曾经在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功臣们。这些勇士们,曾为明朝的江山打下坚实的基础,他们的战功和忠诚被朱元璋深深记在心里。此时,明朝的权力结构日渐成型,朱元璋决定将大权分配给那些值得信赖的将领和文臣。除了为徐达、李善长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这几位将军封爵外,唯一一个没有沙场战功却同样获得封爵的,是常茂。
常茂并不像其他五位公爵那样有显赫的战功,他并非因战场上的英勇而获得这样的荣誉。那么,他是如何成为六大公爵之一的呢?事实上,这与他的父亲常遇春有着密切关系。
第二部分:
展开剩余81%常遇春,是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猛将之一,几乎是朱元璋打江山的得力助手。常遇春在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,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让朱元璋对他极为器重。尽管常遇春并非位居最高,但他在朱元璋的心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可惜的是,在洪武二年,常遇春因病在北伐归途中去世,令朱元璋痛心疾首。为此,朱元璋亲自带着太子朱标到城外迎接常遇春的灵柩,并追封他为开平王。若常遇春未死,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六大公爵之一,常茂也将继承父亲的爵位。常茂继承父亲的公爵位置,既是命运的安排,也与父亲的英雄事迹息息相关。
然而,常茂能够成为公爵的另一个原因,实际上是为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。洪武元年,朱元璋立年仅13岁的长子朱标为太子米升网,同时,常遇春的长女也刚好在同一年出生。为了将两位未来的重臣绑定,朱元璋为两人定下了娃娃亲,使得常遇春的女儿最终成为了太子妃。这一联姻将常茂和朱标的关系拉得更近,也让常茂成为了太子朱标的妻弟。
第三部分:
洪武四年,常遇春的女儿正式嫁入东宫,成为太子朱标的妻子。而常茂则作为太子妃的兄弟,也逐渐被朝廷重视。朱元璋显然对常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。在洪武五年,朱元璋又为常茂安排了另一宗联姻,他将冯胜的长女许配给常茂。这不仅让常茂的地位进一步上升,也意味着他与冯胜的关系更加密切。冯胜虽无子,但却有两女,而常茂成为冯胜的女婿,自然得到了冯胜的鼎力支持。
然而,尽管常茂在如此重重的背后支持下,他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,甚至未能学到任何真正的本领。尽管朱元璋多次提携他,并让他随军北伐,给予他立功的机会,常茂始终未能有所建树。相比起父亲常遇春的威名,常茂的成就显得微不足道。这使得朱元璋一度失望,但他并未彻底放弃常茂,反而给予他更多的机会。然而,常茂的懒散与无为终究让他错失了机会。
第四部分:
到了洪武十二年,冯胜被任命为大将军,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伐,常茂也被特意安排随军出征。这次北伐的目标是招降北元的著名将领纳哈出。纳哈出与冯胜在辽河一战中未分胜负,冯胜决定派遣降将乃刺吾前去劝降。经多番劝说,纳哈出终于决定投降。然而,冯胜等了很久却始终没有等到纳哈出的归降,猜测纳哈出或许心有异心,于是派蓝玉进攻。
在蓝玉的不断攻势下,纳哈出终于决定投降,但宴会中的一场小误会,成了悲剧的导火索。蓝玉试图表现诚意,脱下自己的衣服欲让纳哈出穿上,结果却引发了双方的误解。纳哈出对蓝玉的举动产生了疑虑,而就在这时,常茂突然拔刀斩向纳哈出,导致纳哈出受伤逃跑。这个举动打破了本可以轻松解决的局面,冯胜也因此对常茂怒不可遏,双方彻底翻脸。
第五部分:
这件事最终传到了朱元璋耳中,他十分生气,于是收回了冯胜的兵权,并将常茂召回京城处理。尽管冯胜的兵权被撤,朱元璋却并未对他做出严厉惩罚,反而仅仅是将常茂贬往广西龙州。然而,常茂在此地仍未能安分,反而因私事和当地士官赵宗寿发生冲突,导致赵宗寿起义,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动荡。
面对常茂的屡次犯错,朱元璋决定召回他接受进一步审问,但最终传来的却是常茂病故的消息。然而,另一部史书却记录了与此截然不同的情节。根据《恭城县志》记载,常茂实际上并未死于当时,而是通过诈死骗过了朱元璋,之后隐居在恭城县,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。至于常茂的后代,恭城县的居民自称为常茂的后裔,并且当地确实留下了与常茂相关的族谱。
常茂为何选择这种方式终老,或许是因为他承受了过多的期望与压力。作为常遇春的儿子,他的天赋与父亲相差甚远,最终未能继承父亲的荣耀。他的内心深处,或许更渴望的是一种平凡、简单的生活,而不是背负众多的责任和期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